[WFH] 遠端會議中遇到的障礙

Zen Chan
Zen's iteration
Published in
Jun 6, 2021

--

自去年台灣疫情開始,公司就有陸陸續續有進行 WFH 或 Remote work 的政策。而這樣無法跟人見面的工作模式,對工作中最具影響的莫過於是 會議 這件事。尤其是 Scrum 團隊,高度依賴頻繁的溝通會議以達到資訊透明的效果,如何優化遠端會議的品質,勢必也是 Scrum team 很在意的。

photo source: unsplash

我前後累積起來也有將近 3個月 WFH 的經驗,尤其最近 5月中爆發的這波疫情讓全台灣升至 3級警戒,許多原來報名的線下進行的實體會議或活動,都被迫取消,或得改成線上形式。我跟朋友組織的讀書會也只能嘗試線上方式進行了。

在經歷這陣子大量的線上會議後,有一些關於線上會議品質管控的心得想整理出來,希望對有需要的人能提供一些幫助或想法。

這篇文章將提出一些在 遠端會議 中可能遭遇的障礙,並試圖進行粗淺的剖析 — 我們知道這樣開會比較難,也不禁發問:

到底遠端會議中發生甚麼事,增加了溝通的障礙呢?

一. 提問者得不到回應

「那麼大家有疑問嗎?」往往一句話問完後,接著你只能盯著螢幕發呆,等了3、5秒後,仍然靜默。

喪失聲音以外的所有回應

實體會議上,你至少能透過表情、眼神和肢體語言等,多少感受到與會者現在參與程度如何。這時或許你渴求的是一個點頭或搖頭,甚至只要一個發呆或皺眉的表情就知道大家的反應了。

但遠端會議進行時,基於不習慣或各種不方便(穿睡衣、沒化妝、沒洗頭、有家人在後面等等)的因素,預設是不會開視訊的,所以這些語言外的互動都消失了。

就算參與者在螢幕對頭不自覺地點頭,你也是不知道的。

[反思] 我們可以利用甚麼方法,來獲得參與者講話以外的回應呢?

photo source: Unsplash

二. 參與者比較難開口

那為甚麼提問者提問完後,又不容易獲得大家出聲回應呢?

先撇除那些在實體會議上也會出現的原因:

  • 與會者人數太多,大家缺乏安全感
  • 提問的問題意味不明或是範圍模糊,導致不好回答。簡單說就是問得不好

以我的觀察,遠端會議的環境中,更有一些獨特影響因素。

我是否會語出驚人?

  • 少了實體空間上的互動、表情、肢體語言,人們的集中力更聚焦在聲音、話語上
  • 彷彿只要一出聲,就會特別受到注意。發言者會相對有壓力

發言後,沒有回饋,那代表甚麼呢?

與提問者一樣,發言者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後,也無法馬上得到大家的回應時,感覺也是特別難受。甚至會產生自我懷疑「我剛有講錯話嗎? 大家不出聲是因為不認同嗎?」

如此降低了之後繼續發言的意願,形成一個惡情循環的沉默螺漩。

[反思] 發言者也需要回應。有甚麼工具,能讓大家聽了發言後的回應,更容易地表達出來呢?

三. 缺乏參與感

線下會議要進行時,總會有一些實體空間的轉換:

  • 如果正式的會議,會進到一個會議室
  • 如果是臨時的討論,也會跟同事喬出一個相對獨立的討論空間
  • 或至少轉身面向對方,建構出一個對話泡泡

視覺上空間,在辦公室中也很容易辨認出來,誰在獨立工作,誰是在跟別人討論。

這樣的空間轉換,都會促使你從工作的狀態,切換成會議狀態。

參與者 or 旁觀者?

坐在原本工作的位置上,動動手指頭,點開遠端會議的連結,就進到會議室了。很方便,但可能狀態上仍然停留在會議前:

  • 沒意識到自己已進入一個會議空間,心理上也還沒準備好發言,甚至整個會議都停留在旁觀者的角色
  • 還在思考著會議前的工作,可能連現在會議的內容都還沒想起來
  • 看不到其他人是否準備發言,總是表現著禮讓,自己安靜讓別人先講

如果用聽 podcast 的方式來聽完一場會議,這絕對失去了交流的意義

[反思] 參與者需要甚麼幫助,可以更快地切換到會議狀態?

還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,例如網路訊號不好、斷訊等就不在此探討了。

另外,如果團隊本來的實體會議就讓人感到沮喪、浪費時間的話,改成大家更不習慣的線上會議,應該只會變得更糟。這應該先回頭檢視會議的流程的內容、流程與形式,跟線上線下無關,這可以參考我次前寫的 <<3種團體會議風格 >>一文。

下一篇文章,會來探討一下有甚麼小撇步,可以排除上面談到的障礙。

如果讀到這邊的您,有遇過遠端會議中其他也很重要的困難障礙,歡迎留言交流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