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:回應小孩,都不能發火嗎?

Zen Chan
Zen's iteration
Published in
Feb 4, 2023

--

generated by midjourney: parent are talking to kids. a couple images including happy and tense atmosphere. comic style

老婆在看育兒書

J:跟小孩子講話好累喔…書裡例子寫,當小孩生氣對媽媽吼「我不要當你的小孩了!」時,媽媽要試著去同理他「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,是不是因為xxxx …(略)」。
Z:嗯,這就是在使用 #薩提爾 方式在跟小孩溝通,先同理他的感受呀…
J:要是我聽到小孩這樣跟我講話,我只會馬上想到叫他滾不要回來,哪會想到甚麼感受
Z:所以說育兒書都是教你技巧而已,沒有讓你真的轉念
J:可是像某某朋友也有學 Satir 呀,怎麼他小孩還會這樣?(意指朋友小孩過度依賴媽媽,甚至還反過來用脾氣控制爸媽行動)

對呀,學了薩提爾溝通了,怎麼還把小孩寵壞?

我想這裡有兩個問題要釐清。

1. #Satir 並不是教我們用話術控制別人,而是從後悔及苦惱中解放自己

Satir 強調的是一致性。透過思考自我他人、情境這三者來做出當下自己認為最適合的選擇,而不是被情緒或習慣直接牽著走。

衝動或憤怒驅動的行動,事後常常讓人後悔,也就產生無奈跟懊惱的感覺,也就是不自由

所以學會薩提爾之後,並不是代表別人容易被我們影響,而是我們從觀念上得到「一致性」的想法,驅使我們的行動來獲得一種自由。

而這種自由,讓我們的行為表現在別人眼中,顯得更加「穩定」

2. 薩提爾要我們思考這麼多,成為一個心口不的人嗎?

只要有經歷考慮到自我他人、情境後所採取的行為,就是符合一致性。並沒有說我們總得為他人著想。

作為父母:

  • 我考慮到自己愛我的孩子 (自我)
  • 我考慮到孩子說的氣話只是想要獲得我的關注,而且他目前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來發洩他的不滿 (他人)
  • 我考慮到目前不用上班,我在家有充足的時間跟他溝通 (情境)

所以想決定要去同理他,幫助小孩理解他感受:

「媽媽知道你很生氣,因為你很珍惜這玩具,所以現在不能玩你很焦急,媽媽其實是擔心你….(略)

但同樣地,我們也可以以一致性的姿態去發火

  • 孩子在餐廳裡奔跑打鬧,我考慮到自己很擔心他會發生危險
  • 我考慮到孩子可能會因為我的斥喝而難過
  • 我考慮到餐廳中很吵雜,我不大聲喝止是不能停止小孩的打鬧的

媽媽斥喝住小孩,警告他繼續打鬧可能會發生危險受傷,要帶他離開餐廳。因為知道小孩因為被責罵而難過,離開餐廳後再跟小孩說明自己的擔心。

所以薩提爾並沒有要我們心口不一,只是希望我們在行動前,有能夠脫離慣性的一瞬思考,引導我們做出真正自由的行動

很多時,我們以為的心口不一,

這個所謂心,其實只是一個當下因外在刺激而本能反應的衝動而已

這種本能反而騎劫了我們大部份時間的行動

這些思想,真的是需要在掌握所謂育兒技巧之前,就建立好的觀念/轉念,才不致於自己實踐這些技巧時,覺得很彆扭、被限制。

這些觀念,在 #薩提爾的自我對話練習 一書中有很好的解構。

--

--